你的位置:电竞类广告词 > 新闻动态 > 笔墨绘陇原 丹心映西部——论李宝峰的艺术人生与精神传承
笔墨绘陇原 丹心映西部——论李宝峰的艺术人生与精神传承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7:07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,有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西部大地的国画家,他以扎实的造型功底、独特的笔墨语言,将陇原的苍茫、西藏的厚重、丝路的灵动熔铸于宣纸之上,为中国画坛留下了无数鲜活生动的西部风情画卷。他,就是原甘肃画院副院长、一级美术师李宝峰。从东北抚顺到西北甘肃,从鲁迅美术学院的学子到西部画派的代表人物,李宝峰用46载光阴在大西北的土地上深耕细作,以笔墨为犁,以生活为田,不仅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成果,更铸就了一段“把心扎根西部,用画诉说时代”的艺术传奇。

图片

李宝峰

1938年2月,李宝峰出生于辽宁抚顺,这座兼具工业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城市,为他埋下了艺术的种子。1955年,17岁的李宝峰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,自此踏入艺术殿堂;1959年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升入鲁迅美院中国画系,在这片传承着“鲁艺精神”的沃土上,开始系统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规律。在鲁艺求学的9年时光,是李宝峰艺术生涯的“筑基期”,他不仅展现出“才气横溢,妙趣横生,形、神、意、笔,浑然天成”的绘画天赋,其素描作业更被选送到其他美术院校观摩,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。鲁艺注重现实主义的教学理念,强调“艺术为人民服务”,这种思想深深烙印在李宝峰心中,为他后来坚持“深入生活、贴近现实”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。

图片

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

1964年,26岁的李宝峰从鲁艺毕业,怀揣着对艺术的热忱与对远方的憧憬,被分配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工作。这一去,便是26载。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北的黄土地,地域的跨越不仅是空间的转换,更是艺术视野的拓展。在出版社期间,李宝峰历任美编室主任,多年的美术编辑工作让他与线条结下了不解之缘——无论是书籍插图还是连环画创作,他都以精准的线条勾勒形象,以细腻的笔触传递情感。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默写能力与构图能力,更让他对绘画线条有了“独到的领悟和高深的造诣”,为他日后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图片

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

1990年,李宝峰调任甘肃画院副院长,成为一级美术师,并担任甘肃省美协副主席。这一职务的转变,标志着他从“美术编辑”向“专业创作者”的转型,也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西部风情中国画的创作中。2001年退休后,李宝峰并未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,反而以更自由的心态深耕笔墨,举办个人画展、出版画集、培育后辈,直至2019年3月13日因病逝世,享年81岁。从鲁艺学子到西部画坛名家,李宝峰的艺路轨迹,始终与时代同行,与土地相连。

图片

李宝峰的艺术成就,集中体现在他对西部风情的深度挖掘与独特呈现上。他的画作题材广泛,人物、花鸟、山水、动物皆能挥洒自如,但最能代表其艺术高度的,当属充满西部地域特色的人物画与以毛驴为代表的动物画。

图片

在人物画创作上,李宝峰是新中国第二代人物画家的典型代表。他继承了鲁艺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,始终坚持“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”,将西部大地的人文风情与精神内核熔铸于笔墨之间。为了画好西藏高原的人物,他每年都深入甘南西藏、河西走廊、南疆北疆等地写生,用脚步丈量西部的广袤,用画笔记录百姓的生活。在他的笔下,有《高原情》中藏族同胞的淳朴坚毅,有《巴扎图》中丝路集市的热闹鲜活,有《西北风》中陇原汉子的豪迈爽朗,还有《琵琶行》中古典人物的温婉雅致。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,不仅在于形象的生动逼真,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“真实体会”——每一笔线条、每一块墨色,都凝聚着他对西部生活的理解与共情。

图片

鲁艺时期的恩师王盛烈曾评价李宝峰“拿起笔来写人物、花鸟、山水、动物均能挥洒自如,绝非练就一两手招数者可比”,而这份“自如”的背后,是他扎实的造型功底。多年的美术编辑经历让他练就了快速捕捉形象、精准刻画神采的能力,再加上对笔墨语言的不断探索,使得他的人物画既兼具西方绘画的造型严谨性,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。他笔下的人物,有时用干枯坚硬的笔触勾勒轮廓,凸显西部人的刚毅;有时以轻快流畅的线条描绘衣纹,传递生活的灵动——这种“干烈秋风与润含春雨”的笔墨对比,让作品在淳厚质朴中流溢着清新之气,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。

图片

在动物画创作中,李宝峰以毛驴著称,其笔下的毛驴堪称“形神兼备,登峰造极”。他画的毛驴,绝非简单的形象复刻,而是“骨中有肉,肉中有骨”,笔墨生动,形象活泼。无论是低头吃草的温顺,还是昂首嘶鸣的昂扬,亦或是负重前行的坚韧,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。这些毛驴之所以能“活”在纸上,一方面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——在西部的田间地头、乡间小道,他见过无数毛驴的姿态,早已将其形象烂熟于心;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笔墨的精妙运用——以中锋勾勒轮廓,用侧锋表现毛发,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中,既凸显了毛驴的形体结构,又传递出其精神气质。在他的画中,毛驴不再是简单的动物符号,而是西部生活的“见证者”,是百姓生活的“伙伴”,承载着他对西部人民的深厚情感。

图片

除了人物与毛驴,李宝峰的花鸟画同样独具特色。2008年,他在兰州举办“李宝峰花鸟精品迎春展”,展出的作品既有传统花鸟的雅致,又融入了西部的雄浑气息。他画的花鸟,不追求富丽堂皇,而是以简约的笔墨、清新的意境,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,展现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。

图片

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,对于笔墨语言的探索,李宝峰始终秉持“不拘一格、兼容并蓄”的态度。他既注重对传统的继承,又不囿于传统的束缚;既向西方绘画学习,又不盲目照搬;既尊重前辈的经验,又乐于向年轻画家请教,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,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笔墨风格。

图片

李宝峰对传统笔墨的继承,首先体现在对书法的研习上。他深知“书画同源”,书法是笔墨的基础,因此多年来坚持练习书法,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之中,使得他的线条既有力度,又有韵味。上世纪60年代,他还曾大胆尝试用笔墨临写油画,探索传统笔墨与西方光影造型方法的嫁接可能性——这种“跨界”尝试,虽然在当时看来颇为前卫,却为他后来的笔墨创新积累了经验。

图片

在笔法的运用上,李宝峰经历了从“侧锋为主”到“中锋与侧锋混用”的转变。早年的他,喜用侧锋作画,笔触灵动,线条富于变化,展现出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;但随着对西部生活理解的加深,他逐渐意识到,轻巧的侧锋笔法虽然灵动,却欠缺内蕴与力度,难以表现西部大地的苍茫厚重与西部人民的坚韧刚毅。于是,他开始更多地运用中锋,或中锋与侧锋混用,行笔时注重“转承合”,在变化中保持沉着与厚重。这种笔法的转变,不仅是技巧的调整,更是艺术理念的升华——他希望通过笔墨的“厚重”,传递出西部生活的“厚重”,让作品更具精神张力。

图片

在墨色与点线的组合上,李宝峰同样颇有心得。他讲究墨色的轻重对比与点线的疏密节奏,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、线条的长短粗细,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与韵律感。例如,在人物画创作中,他有时用浓墨勾勒人物的面部轮廓,凸显神情;用淡墨描绘衣纹,展现动态;再以焦墨点染细节,增强画面的立体感与质感。这种墨色与点线的巧妙组合,让他的作品既富于变化,又和谐统一,形成了“淳厚中见灵动,质朴中显清新”的艺术效果。

图片

李宝峰的笔墨探索,还体现出“南北兼容”的特点。他吸收了北方画派的雄浑大气,又融入了南方画派的灵动秀雅,将两者有机结合,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笔墨风格。这种风格,既适合表现西部大地的广袤与豪迈,又能传递出西部生活的细腻与温情,让他的作品既有“西北风”的刚劲,又有“江南雨”的柔美,具有广泛的审美感染力。

图片

艺术的高度,往往与人格的高度相辅相成。李宝峰在甘肃美术界口碑甚好,他的艺术成就令人敬佩,而他谦恭内敛、豁达开朗、提携后进的人格风范,更让人动容。他用自己的言行,诠释了“德艺双馨”的真谛,为后辈艺术家树立了榜样。

图片

李宝峰的“谦恭”,体现在他对艺术的敬畏与对他人的尊重上。尽管他已是一级美术师、甘肃画院副院长,在画坛享有盛誉,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,从不自满。他曾多次说,对自己一生艺术行程影响至深的是王盛烈和黄胄两位前辈大家——对于恩师王盛烈,他始终心怀感恩,牢记其教诲;对于前辈黄胄,他敬佩其艺术造诣与人格魅力,珍惜每一次请教的机会。他还坦言,自己会向年轻画家学习,因为“年轻画家有新的思路和方法,能给我带来启发”。这种“不耻下问”的态度,让他始终保持着艺术的新鲜感与创造力。

图片

李宝峰的“豁达”,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困境的坦然上。从东北到西北,从出版社到画院,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在西部写生时,他常常要面对艰苦的环境——高原的缺氧、戈壁的风沙、路途的遥远,但他从未抱怨,反而将这些经历视为“亲近生活的机会”。他曾说:“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很重要,我经常这样去做,画出自己的真实体会。”这种豁达的心态,让他能静下心来感受西部的美,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。

图片

更值得称道的是,李宝峰始终秉持“提携后进”的理念,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艺术家。在甘肃画院工作期间,他经常指导年轻画家的创作,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;退休后,他依然关注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,通过举办画展、出版画集、开设讲座等方式,为年轻画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。他深知,艺术的发展需要传承,只有让年轻一代成长起来,西部画派才能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他的这种“甘为人梯”的精神,不仅赢得了年轻画家的尊敬,更推动了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。

图片

首先,李宝峰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,“生活是艺术的源泉”。他一生坚持深入生活,从西部大地获取创作灵感,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与百姓生活。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“真实的生活温度”。在当下,有些艺术家脱离生活,闭门造车,作品缺乏真情实感,难以引起观众共鸣。李宝峰的经历提醒我们,只有扎根生活、贴近人民,艺术才能具有生命力,才能真正实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价值。

图片

其次,李宝峰的笔墨探索启示我们,“创新是艺术的生命”。他既继承传统,又勇于创新,在南北兼容、中西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。在中国画面临“如何传承与创新”的时代命题下,李宝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——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也不是对西方的照搬,而是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,结合时代需求与个人体验,探索出符合自身艺术追求的表达方式。

图片

最后,李宝峰的人格风范告诉我们,“德艺双馨是艺术家的追求”。他不仅以精湛的艺术造诣赢得尊重,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。在当下浮躁的艺术市场中,有些艺术家重名利、轻艺德,追求短期利益,忽视艺术品质。李宝峰的“谦恭内敛、豁达开朗、提携后进”,为我们树立了“艺术家该有的样子”——只有兼具高尚的品德与精湛的技艺,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,才能为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持久的贡献。

图片

李宝峰用一生的时间,践行了“艺术为人民、艺术为时代”的理念。他的画笔,描绘了西部大地的壮美与神奇;他的精神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西部艺术家。如今,他虽已离我们远去,但他的作品依然在诉说着西部的故事,他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前行。正如他笔下的毛驴,坚韧而执着,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;亦如他画中的西部人民,淳朴而乐观,在生活的土地上辛勤耕耘。李宝峰的艺术,是西部的骄傲,是中国画坛的瑰宝,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张占峰 2025年6月于京华云海轩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一剂愈神方(扁桃腺炎,1天痊愈)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